
《認知覺醒》這本書常年出現在個人成長類書目排行榜前排,並且有著一個相當突出的封面設計。有趣的是,這本書廣為人知但受眾評價兩極分化。花了一些時間讀完,我理解了為何本書評價會如此兩極分化。吸取了一些有用的內容,內化為自己所用。
前言
在開始之前我想說個很重要的事,對我幫助最大的三個習慣。
- 多想一步
- 以我為主
- 自己動手
同時也要做好精力管理
,而不是時間管理
多想一步,去思考一個問題的內核或本質是什麼,而不是停留在表面。只有瞭解知識(的邏輯、原理、機制、推斷過程),這個知識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
。這扇虛掩的門一旦打開,又是一片新天地。這樣的天地無窮無盡。隨著打開的門越來越多,原來瞭解的知識也會越來越有機會連接在一起,形成一個互相關聯的網。這個過程需要抓住主線。
知識為我所用,要思考學到的知識能夠給我起到什麼幫助
(我想要的信息,能解決我的問題的知識點)。信息的載體不重要,重要的是信息本身。
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主動去解決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的過程。可能有進度條,獎勵是存在的,路徑是自由的。
自己動手檢索知識,積累起來,檢索過程和已獲得的渠道將來可用。
小伊曰因為我的愛徒說我寫的文章不夠直觀且清晰,接下來關於我的
認知思維
將會多篇章,多線程等的超展開。
概念
學習有著一個過程權重,學習 → 思考 → 行動 → 改變,權重依次增加。過去幾年我花費大量時間在頭兩步,甚至第一步,使得我盡管攝入再多,對於人生的改變卻少之又少。缺乏後面兩步的行動,懸在腦海中的事務都是空中樓閣。好在近兩年逐漸發覺,加上有掌控習慣的加成,我對於生活的掌控感比以往更多了些。
書中開篇介紹人的三種大腦:本能腦,情緒腦和理智腦。後續所有內容大多建立在這個基本概念上。不知道這三個概念在認知科學中是否有足夠的科學界認同,但對於利用這三個概念來改進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很大幫助。本能腦顧名思義,後兩者更加重要,決定了我們在遇到選擇時能否理智應對。書中提到:“每當遇到需要選擇的情況時,我們要是能先停留幾秒思考一下,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腦,啟用元認知
來審視當前的思維,然後做出不一樣的選擇。”、“無論何時,都要把對方的情緒和意見分開對待,這樣,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學到有用的東西。”
元認知元認知(metacognition)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,指個人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覺察與控制能力。簡言之,就是「思考自己的思考」。
注意力
書中提到許多概念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例如延遲滿足,這個被說了許多遍的道理,本書用不錯的推演方式讓人想立即行動起來:
注意力是人最稀缺的資源。如何使用注意力,最初的選擇(增強迴路)是正向還是負向,決定這一天的行動力和收獲。實踐下來果然如此,每天醒來收拾後,第一件事是打開我的網站/Reddit文章還是Threads/X,基本決定了接下來一天你會有多少動力去做一些長期有益的事情,或者有多頹靡。
第二個概念是清晰(清晰力)。學習的本質是消除模糊,製造清晰。焦慮和逃避的核心原因是因為不夠清晰(或者太高的不確定性),因此,對於因繁雜事務產生引起的退卻念頭,只要打開一個空白頁,把事項一條條列出來,再根據優先級排序,從最重要的事情做起,很快就能從“不知所措”轉化為“立即行動”。這樣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能清空大腦緩存,把最重要的注意力放在當前事務上。
第三個概念是元認知。這個概念幾乎被所有個人成長類書籍說爛,其核心其實很簡單,即對於【思考】本身的思考。書中給到一種很好用的方式是,當自己陷入煩惱、焦慮、悲傷等負面情緒時,跳出來,以一個第三者的身份審視自己,找到這些負面情緒的來由,“激活理智腦”,再加上把負面情緒寫下來等行為,能讓自己快速冷靜下來。這一點具有很珍貴的現實意義,幫助我度過許多個情緒浮動的日夜。
小伊曰對於我所有的徒弟來說,筆記習慣是我一直以來的要求也是底線。
學習
關於學習的部分,《認知覺醒》用去大量篇幅來講述一些概念,例如學習力、七顆球球、舒適區/拉伸區/困難區等等,多次強調費曼學習法,這或許是學習最本身的含義:把別人的知識裝進自己的腦子里消化,然後教授給他人。
選擇書籍也有技巧。別人說的沒有多大用,最重要的是這個資源是否匹配自己的興趣、難度和需求。理想的條件是三者都滿足,但是個人認為這是比較困難的,在選書方面我的原則通常只滿足興趣和難度這兩點。另外一個原則是多讀經過時間檢驗的書籍,我想這一點,有讀書經驗的朋友都能理解。
學習最有效的方式把自己放在拉伸區邊緣,既不會太容易導致懶散走神,也不會太困難導致寸步難行。當拉伸區逐步變成舒適區,便可以繼續往外探一探,慢慢拓寬知識面,讓學到的知識形成一個網路。這個過程要符合物理規律,否則事倍功半。學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,即一切為我所用,只選取對我最有用處的或者最受觸動的內容,把他變成自己的東西。好書中通常也會出現其他好書的線索。
一些摘錄
我們今天雖然西裝革履地坐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樓里工作,但本質上依舊是那個為了生存而隨時準備戰鬥、逃跑或及時享樂的“原始人”。
這種“後娛樂”的好處是,將享樂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務後的成就感之上,很放鬆、踏實,就像一種獎賞;而“先娛樂”雖然剛開始很快活,但精力會無限發散,拖延重要的工作,隨著時間的流逝,人會空虛、焦慮。
學習知識的目的是“消除模糊”,而獲取知識的方法也是“消除模糊”,目的和方法相統一。
在拉伸區練習的一大特點就是要有關註點。關註點越多、越細致,我們的注意力就越集中,提升的效果就越明顯,因此,跳出舒適區的最好辦法就是去發現和收集那些要點,也就是每次行動的小目標。
還有一類人的數量也不少。這類人能夠自己閱讀,也做讀書筆記或思維導圖,但遺憾的是,他們的讀書筆記往往只是把書中的內容梳理羅列了一番,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綱。很多人醉心於此,似乎對全書的知識瞭然於胸,殊不知,自己只是做了簡單的搬運工作而已。
CAUTION謹慎提防自己成為上述那類人。
只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,它才是你的知識。
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給我們的成長提示。無論是身體不適、情緒低落,還是學業落後、事業受挫,有痛苦出現,說明哪裡出了問題,這不就是在告訴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嗎?而很多人只知一味地沉浸在受挫的情緒里,惶惶不可終日,不但耽誤了自己,也連累了他人。如果你的心態足夠開放,就會感激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,畢竟沒有什麼是比這更直接的反饋。
如果陷入悲傷,無法自拔,那就假設自己處於十年之後,用未來視角反觀現在,你會發現當下的悲傷沒有任何意義,還不如收起情緒好好幹活。
後記
整體來看,這本書是一本雞湯合集,只不過作者用自己的理解結合自己的實踐,以一種溫和的語氣講述出來(以至於許多讀者以為作者是一位女性)。這本書有著高屋建瓴的名字:《認知覺醒: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》,書中的內容也許撐不起這麼大的名頭。篇幅可以更短更精煉,更科學嚴謹的內容可以展開更多(換句話說就是確實有點水)。不過考慮到作者親身實踐換來的認知,其實沒有違背作者始終提倡的費曼學習法。